印度的手机市场,轮不到印度企业说话。

国内手机品牌出海征战海外市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华为在欧洲市场重新定义了高端手机、小米在亚洲低价手机领域大放异彩,名不见经传的传音手机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亚太和欧洲市场,凭借极具特色的本地化适配席卷了未被开发的非洲市场,并一度在非洲市场拿下了38%的市场占有率。


这些国产手机远销海外自然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但对某些国家来说,这些手机品牌确实眼中钉一样的存在。比如前段时间,印度执法部门就以洗钱嫌疑为由,突袭了vivo和相关企业在印度多个地区的办公场所。尽管当地执法部门为此次搜查准备了不少理由,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印度今年“突击检查”的第三家企业了,在vivo之前,华为、小米也都遭到来自相关部门的突击检查。


截屏2022-07-06 19.43.00.png

图片来源:百度


比如在今年4月底,印度执法部门就曾扣押小米在印度公司中约合47.9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同时还指出小米违反了印度海关法律,要求小米向印度补税。而只不过是印度科技数码领域畸形发展的一个缩影。


远征印度有多难?


从人口的角度看,印度确实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专家估计印度人口将在2022年达到14.07亿人。但与此同时,印度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却只有约7亿人,其中还有大量用户使用的是运行Android Go的低端手机用户,对智能手机品牌来说,印度市场可以说极具发展潜力。


但对“经济全球化”的印度来说,高端高科技人才能跑的都跑出国了,就算跑不出去的也大多选择留在印度做外企技术外包,选择发展本土科技、数码企业的高科技人才几乎不存在。


截屏2022-07-06 19.46.05.png

图片来源:小米商城印度站


为了扶持印度本土企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只好从法律法规与政策入手,想尽办法提高外国企业在印度的经营成本。提高电子产品的进口关税就是过去印度政府最常用的“招数”。


自2017年以来,印度政府多次提高电子产品在印度的关税,同时也不断修改对“电子产品进口”的定义:最初印度只限制了海外品牌的整机进口,但随着规定不断收窄,海外手机企业不得不在印度设厂,将手机的生产环节也放在印度境内生产。


大家可能有留意到这里我说的并不是“国产手机品牌”而是“海外手机品牌”,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印度这种“把羊扣下慢慢薅”的行为针对的并不只是中国手机品牌,就连iPhone也逃不过印度政府的大刀。


从iPhone 4到iPhone 13,多款在印度热销的iPhone手机都被迫在印度本土生产。比如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本土的代工厂就让iPhone的产能提高了50%。而这些印度本土生产的iPhone,自然也在印度本土完成销售,从而为苹果换来更优惠的税务政策。


不少国产手机品牌也采用了相同的做法,比如小米在多年前就开启了“Made in India”计划:和苹果一样,小米选择在印度生产也同样是瞄准了印度当地的税务优惠政策。OPPO、vivo等品牌也都陆续将相关产业转到印度,在利用政策换取税率优惠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体的生产成本。


vivo不会是最后一个


从这个角度看,国产手机在印度市场发展受阻其实也只是国产手机品牌出海的一个必经的环节而已。虽然直接扣押财产的做法“吃相难看、让人不齿”,但我们都知道vivo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遭到不公对待的企业。


pedro-henrique-santos-eyP-g_MZHyU-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图库

https://unsplash.com/photos/eyP-g_MZHyU


但就像国内社交平台常说的“美国商务部制裁认证”一样,国产手机在海外发展受阻,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国内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已经占据了不可替代特殊地位,以至于印度政府已经没有办法以正确的方式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必须以上门搜查、银行冻结等野路子对抗中国品牌。


而且在智能手机设计、制造、销售这三个环节中,制造可能是成本最可控的一环。跨国企业向来有将制造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传统。比如某些大型运动品牌的走量成衣、球鞋往往在东南亚由童工低价生产;全球出货量前五的电脑品牌也都纷纷在中国设厂,有的甚至把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和综合工厂全都设在中国。


不过在这里我要多说一句,品牌选择在中国设厂并不完全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以某电动车企业为例,其中国工厂无论产能、品控和综合成本控制都明显胜过其在德国的工厂。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企业将第一、第二产业转移至政策更优惠、综合成本更低的国家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安排。数码产品的制造本质上是高度标准化的生产过程,而就印度市场来说,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整体成本。在能保证整体质量的情况下,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印度确实可以给国内留下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让国产手机品牌也能像苹果一样——Design in China, Assembled in India。


国内品牌的价值输出


从印度的角度看,印度政府也明白话语权被国外巨头掌握的弊端,过去十年印度也采取了不少手段扶持本地科技产业的发展。比如印度在税法上就给出了不少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外资在印度设计产品与建厂生产,企图重走“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但“市场换技术”依然需要品牌将技术“学进脑子里”,这恰恰是想赚快钱的印度无法落实的难点。


但同样值得重视的是,被国外巨头“垄断”的不仅印度,欧洲与澳大利亚深陷同样的泥潭。以欧洲为例,我们所熟知的“西方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几乎就是“科技荒漠”,由于人力成本远高于东南亚,这些国家能和中美科技企业对抗的只剩下金融业和旅游业。虽然产业转移的情况暂时不会在这些国家身上出现,但像印度政府一样,这些国家也选择以税法问题向这些跨国科技企业开出巨额罚单。


36a4a3334bef46b88c95eafd1920b7cf.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大家其实也都知道这种巨额罚单只不过是无奈“挽尊”的行为。就像美国无法取代dji无人机,欧洲无法取代Google、印度无法取代TikTok一样,即使印度再怎么上门搜查,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都轮不到印度企业上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