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是主流不是“答案”。

因为关注到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小通身边偶尔有准备换车的朋友来了解新势力品牌的车型和表现,大多数是帮家人询问,以家庭用车为主。


在推荐的过程当中,小通听到最多的反馈就是“车子太大”,实际上他们十分清楚大车的好处,大空间更好舒展,功能更丰富,但买的前提至少是“我不开车”。大尺寸车辆的确带来了更多的满足感,背后的代价却没有人愿意承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296x1620_1.jpg


回顾这一年,小通体验过的新能源汽车,尺寸上都偏大,尤其是在乘用车领域数一数二的岚图梦想家。汽车从以往的围绕驾驶员建立,转变为围绕乘客建立,更照顾坐车的人,应该才是造成新能源汽车体型持续膨胀的原因,也可以看到,市面上的新能源“小钢炮”声量很低,受众面远不如量大管饱的家用车。


那么影响国产新能源车变大的原因是什么?不断给产品“长身体”的方向是错误的吗?紧凑型新能源汽车会就此没落吗?带着这些问题,小通分析了一下。


好坐不好开,大尺寸汽车并不完美


可能大家也发现了,现在的汽车,体量的确在变大。车长5米、轴距3米、车宽1.9米+,这些参数放到燃油车时代,曾经都是妥妥的超旗舰级车型,售价普遍数十上百万元。但在2024年,20-30万元就可以触碰到这样体型的新能源汽车,听起来是不是很吸引?


a66d0169ly8hpsbaimhsgj21ry16nu0y.jpg


大尺寸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似乎在重新定义过去汽车行业建立起来的产品分级规则。在过去,车企习惯在尺寸、发动机排量、设计用料、功能配置上,区分出车型的三六九等。以前的国产汽车也因为技术储备不足,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的技术,来支撑一台体型硕大的汽车。


不过到了新能源时代,发动机排量缩小,电驱系统提供充足的动力储备,高端汽车的配置功能和技术快速下放,国内汽车产业链崛起,是个车企都能做一台像模像样的大尺寸车型,尺寸已经不再是区分产品定位的重要标准。


008gIkxegy1hpzus1lv72j318g0tn7j2.jpg


小通体验过的方程豹豹5、领克08、新岚图FREE,实话说都是20-30万元颇具代表性的新能源产品,配置赶超奔驰GLC,体型和丰田汉兰达相比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领克08都被称作是“紧凑型SUV”,车长5米的SUV也只能叫做“中大型SUV”。


这也是国内汽车消费的主流趋势,消费者普遍喜欢“便宜管饱”,同样价钱买到更大的车,一方面是配置更多空间更大,另一方面则是“花小钱办大事”本身带来的满足感。


而且大车空间大,车企好堆料,还省去了小型元器件的定制,冰箱彩电大沙发还是标配。大车也方便卖得更贵。


a66d0169ly8hp3ydzjrolj21z40zkgql.jpg


但正如小通前面提到,大尺寸车型大多数是以牺牲灵活性和驾驶员体验为前提的,首先大车穿行在空间狭小的村路有诸多不便,更容易在流量庞大的道路中,直接与行人和两轮电动车大军零距离接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需要驾驶员更频繁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及时做出位置预留,但这也会加重驾驶过程中的疲劳感,对驾驶意愿造成直接影响。


被称之为大尺寸汽车“噩梦”的,还是泊车场景,尤其是地下车库,面对一些偏窄偏短的车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慢慢挪进去,条件允许时依靠代客泊车、辅助泊车功能。出入地下车库的体验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尺寸汽车的长宽高大家有目共睹,出入闸门还需要驾驶员缓慢行驶留心观察,费神又费力。


如果有要紧事需要临时停车,尺寸较大的车辆也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a66d0169ly8hobccwjgo2j218g0u4hdu.jpg


的确,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和后轮转向给了人们更多驾驶大车的自信,现阶段去讨论自动驾驶和高阶辅助驾驶有点为时过早,辅助驾驶的出现只不过是缓解驾驶员开大型车辆的压力和疲劳,但毕竟不是万金油,目前还是得靠自己。


只能说是市场需求和车企间的竞争,使得如今的新能源车尺寸越做越大,国产汽车产业升级,零跑把中大型SUV C16搬到20万元以内,说明车企做一款大车不存在太多技术瓶颈,完全看市场需求。车企争着做“移动的家”,小通认为是多数消费者把理想汽车当作自己出行的“理想型”,不过车企跟风是顺应市场,消费者买车得有自己的场景和需求,切勿盲目从众。


良好的座舱体验,前提是“大”


拿广州来举例,小通明显感觉到,广州市区堵车的情况开始变多,大车在市区道路内变得更被动,说白了就是不好开。国内市场偏爱大车,关键还是家庭用车场景影响,而且普遍接受了大车背后的代价,他们都喜欢“车坐不开”。


理想、问界等新势力品牌的大卖,也离不开中大型SUV的支撑,驾驶乐趣是可有可无,但舒适和大空间,也就这一类车型能够做得到。可以说大型车并不是伪需求。


240226_理想MEGA_内饰_官网图库_白色_013.jpg


但大尺寸汽车普及开来并不完全是市场导向,新能源技术也有相当的功劳,比如供应体系成熟,一套好的电驱系统能够带动大车,也不像大排量发动机一样占据太多车身空间,而且智能辅助驾驶、车辆环视技术进步神速,大型乘用车的上手门槛被降低,开大车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难。汽车尺寸变大,其实也是汽车技术进步、科技平权的一种体现。


“得房率”更高的新能源汽车,给智能座舱留足了空间,保证“冰箱沙发大彩电”体验的前提便是大空间,比如车内的座椅灵活变换组合,或是腾出给车主午休的小空间,或是座椅折叠后再铺上一张床垫,供家庭露营睡觉用,车辆空间首先要大。


微信图片_20240419193721.png


另外在大空间的前提下,乘客才能够和车载大屏幕保持相对合理的观看距离,关键是要让乘客长时间、无负担观影,车企想要在车里多安装几块屏幕,车不够大也难以实现。小米SU7的后排相对紧凑,留给乘客舒展的空间有限,即便是后排提供了两块娱乐大屏,体验上也没法和大车打平手。


智能化对消费者购车的影响越来越大,车企不得不用上更好的智驾、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还要尽可能往大车靠拢,提供以空间导向的“轮上大平层”。小通认为“冰箱沙发大彩电”也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科技,技术和产业链的进步提供了更多舒适性和娱乐性配置,只有一系列配套技术进步,大尺寸的车才能发展起来。


大车并不是未来的“版本答案”


正如雷军所说,看了北京车展的新车后感觉到很绝望,原因是产品定位太过类同,车企都在按照着同一套答题思路做题,大尺寸汽车好卖,那么大家都去做,往同一个方向内卷,导致品牌之间“相互伤害”。那么这会说明行业卷大车的方向是错误的吗?小通认为未必。


首先一切车型都有各自不可被替代的优势,比如大尺寸的SUV,它的驾乘感受更综合,空间比轿车更宽敞,驾驶也比MPV更灵活。又比如小米SU7的外观设计和驾控又是SUV所不具备的特性,小通认为大尺寸车型只是市场的主流需求,车企为了快速布局市场,造车新势力也没有太多造车上的执念和坚持,快速切入大尺寸SUV品类是正常的市场反应。


而国内用户买车普遍讲究面子,车看上去大,车内空间宽敞,配置尽可能多,开出去也会更有牌面。


微信图片_20240430200234.png


这也不意味着科技和智能只是大车的“版本答案”,也并不是车大了就好卖,市场中的声音总是多样的,有些群体只需要尺寸紧凑的代步工具,不考虑家庭出行,需要一些类似“钢炮”之类的小型车辆。除了大尺寸新能源汽车外,车企也应该通过技术进步和堆叠升级,提高紧凑车型的“得房率”,将更多的空间还给用户,做出更灵活多变的空间配置和智能体验,相信也是消费者所需要的。


即便是小米汽车这样的高热度品牌,用小米SU7打响第一枪之后,也需要一款面向主流家庭的产品,实现品牌和口碑的增长。另一方面,大车或许只是一段时间内市场需求带领下的产品,消费者的真正诉求其实是多变大空间、更多的装载能力,目前这些只能靠大车满足,但不代表以后也是。


如果说以前乃至现在,消费者对汽车的追求还是以大为主,那么当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技术不断刷新汽车行业时,汽车本身大还是小,应该不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