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能让AI终端不「失智」?

c1ccf10ae7336688ee5e6f69ba174c75_48fbfdae11ae4e55bf2eb77a9792f34c.png


在刚落幕的 2024 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可以看到大量游戏厂商、终端厂商展出了大量的游戏和硬件产品,但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运营商的存在。


毕竟,网络对于游戏体验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除了在 ChinaJoy 场馆外能见到运营商的网络保障车,在展馆内见到它们的展区,也就不太意外了。今年 ChinaJoy,中国联通就在 E4 骁龙主题馆包下了一片展区进行展示。


与此同时,中国联通还在这届 ChinaJoy 期间联合高通,共同发布了「AI 终端+全时连接」行动计划。


AI 终端的全时连接,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但要怎么做业内并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不过在这次的「行动计划」中,中国联通指出计划主要基于「AI+RedCap+eSIM+X」方案,通过融合 5G RedCap 与 eSIM 两大技术,为 AI 终端注入「前所未有的高速连接能力」。


在演讲中,中国联通甚至预测,eSIM 将成为数据连接网络接口主流。


IMG_20240726_162529.jpg

图/雷科技


eSIM 要火?RedCap,又是什么?


AI 终端,需要前所未有的「连接」


「AI 终端」这个概念,相信现在大部分读者都不太陌生了。


随处可闻的 AI 手机、AI PC、AI 电视、AI 眼镜等各种 AI 硬件产品,都可以被统称为「AI 终端」。甚至在这一波以大模型为核心的 AI 技术浪潮中,还诞生了一批专为 AI 而生的新型终端设备,比如 Rabbit R1、AI Pin 等产品,也都被归纳为「AI 终端」。


但不管是芯片算力相对较强的 AI 手机、AI PC,还是 AI 眼镜或 AI 原生终端,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现实:AI 离不开云端大模型的调用。


就 AI 手机、AI PC 来说,虽然从芯片厂商到终端厂商都在强调端侧 AI,但实际上所有厂商也明白,终端的算力终究不能与云端的算力相比较。更具体地说,云端 AI 的「智能」要明显超越端侧 AI。


所以综合「云端」和「端侧」两种优势混合 AI,成为了从高通到英特尔,从手机厂商到 PC 厂商的共识。


e03b9e6e-2b8c-4d72-b862-744d9bedc0b11.png

图/高通


包括苹果,在 Apple Intelligence 中除了包括一层运行在苹果设备本地的端侧 AI,一层基于「私有云计算」技术运行在苹果自有数据中心的云端 AI,还有一层接入了第三方云端大模型,比如 GPT-4o。


再比如联想主推的智能体(AI Agent)——联想小天,同时也是支持「本地」与「联网」两种模型。


这还是手机和 PC,可以凭借庞大的出货量和较高的定价,坐拥消费级市场最好的计算处理和网络连接能力。


可实际上,绝大部分其他终端都很难拥有与前者媲美的设备端算力,也难以覆盖昂贵的网络模块。更何况,像是 AI 眼镜、AI Pin 等 AI 终端,还面临内部空间极其有限的问题。


而中国联通推出的「AI+RedCap+eSIM+X」方案,其中「X」代表了各类终端,RedCap 技术能以较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5G 网络连接能力,eSIM 则是进一步解放设备内部空间,也带来更便捷的网络连接体验。


RedCap:甜品级的 5G


RedCap 技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比较陌生,但简单来讲,你可以将其理解为「轻量化、简配版的 5G」。


RedCap 的全称是「Reduced Capability」,直译是「降低能力」的意思,它是 3GPP 在 5G R17 阶段,专门针对速率、时延要求不高的 5G 应用场景推出的一种新技术标准协议。


相比完整版的 5G,RedCap 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


v2_73820d7c618f4c56831c70821c2d7a0c_img_000.jpg

图/ 3GPP


完整版的 5G 终端芯片和模组在设计上极其复杂,同时研发门槛高,投入成本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RedCap 作为轻量化版本的 5G,在终端天线数、收发带宽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缩水,但仍然继承了大容量、低时延、高可靠、网络切片等 5G 原生能力,同时成本会有明显地降低。


这就好像我们常说的「甜品级」显卡或者手机芯片,即在性能/能效和价格之间处于一个甜蜜点,再提高价格只能换来小幅的性能/能效提升。简而言之,RedCap 带来了成本和 5G 网络连接性能的平衡。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在此之前 RedCap 模组的价格可不低。按照中国联通在演讲中的透露,RedCap 模组过去价格可以达到 20 美元,现在才终于下探到 10 美金,为 5G 网络连接能力在 AI 终端的铺开降低了门槛。


另一方面,去年 4 年中国联通就在广东率先完成了全国最大规模 RedCap 预商用验证。今年 3 月,广东联通还与华为联手,在广州国际生物岛率先完成了 RedCap 车载终端路测,结果显示「RedCap 满足广域、移动场景行业应用的技术要求」。


eSIM 要火?这回来真的


相对而言,eSIM 技术对于普通用户显然是一个更熟悉的概念。早在 2014 年,苹果在 iPad Air 2、iPad mini 3 中开始采用 eSIM 技术,就带动了 eSIM 概念的第一次出圈。


简单来说,eSIM 是一种替代实体 SIM 卡的技术。与传统的实体 SIM 卡不同,eSIM 不需要物理插拔,可以直接集成在设备的主板中。


eSIM 技术的出现,可以说不仅改变了 SIM 卡的存在形式,也在推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目前在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等领域,eSIM 技术的应用已经越发普遍。以智能手表为例,通过 eSIM 技术,手表可以独立于手机实现网络连接,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接收信息、进行通话等操作。


eSIM 使终端能够独立通讯、上网,实现户外运动上网通话,老人小孩健康实时监控立即呼叫,户外随时随地办公。eSIM 的应用,也使得我们可以更从容地更换另一张「卡」,不需要插入或者更换实体 SIM 卡,甚至降低转网的门槛。


同时由于 eSIM 直接嵌入到设备的硬件中,无需额外的卡槽,大大节省了设备内部的空间。尤其对于追求轻薄设计的终端设备来说,eSIM 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可以让设备在保持功能性的同时,也拥有足够轻薄的设计,或是塞下更多、更多的元器件。


不过,eSIM 过去几年在国内面临诸多挑战,一直是在曲折中前进。但从去年开始,事情好像变得明朗了。


ipad-10-9_overview__ehbbggmh3wgi_og.png

iPad(第 10 代)图/苹果


2023 年 10 月,苹果官网上架了新款 iPad(第 10 代),最让人惊讶的是国行 iPad(第 10 代)首次引入了 eSIM 功能,支持中国联通办理。随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双双「重启」eSIM 业务办理。


今年 5 月,苹果发布搭载 M4 芯片的 iPad Pro 以及搭载 M2 芯片的 iPad Air,至此国行全系均移除了实体 SIM 卡槽,转而支持 eSIM。


RedCap+eSIM:AI 终端的双剑合璧


了解了 RedCap 和 eSIM 技术,大概就能明白中国联通为何是基于「AI+RedCap+eSIM+X」方案推出「AI 终端+全时连接」行动计划。


简而言之,RedCap 技术极大地降低了 5G 模组成本,使得 5G 技术更加亲民与普及。而 eSIM 技术的无缝集成,摆脱了传统 SIM 卡的束缚,实现更加灵活、便捷的连接方式。


这不仅满足了 AI 终端对小巧紧致形态设计的极致追求,也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让智能设备更加贴近生活,随时随地保持全时在线。


更重要的是,RedCap 和 eSIM 技术给 AI 终端带来了两大优势。


IMG_20240726_162342.jpg

图/雷科技


一方面是更稳定的大模型调用能力。RedCap 技术通过降低成本,使得更多的 AI 终端可以负担得起 5G 网络连接,可以做到更快速、更稳定地全时连接,也意味着能够更快速、更稳定地连接云端大模型,并对用户的提问作出回应。


如果说移动时代「掉网」等于「失联」,那 AI 时代「掉网」就等于「失智」。对于 AI 终端而言,「外层」的第三方云端大模型通常在性能上更强大,也更「智能」,无法联网调用,直接意味着「AI 智商」的降低。


5G RedCap 尽管在某些方面进行了简化,但它仍然保持了 5G 的大部分核心功能,这使得 AI 终端可以在更多场景下实现高效的网络连接,确保 AI 算法和大模型的实时调用。


另一方面是更灵活的产品设计。eSIM 不仅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网络连接方式,还进一步优化了设备内部空间。AI 终端不再需要传统的 SIM 卡槽,可以将更多的空间用于其他关键组件,如更大的电池、更强的处理器或者更多的传感器。


比如在眼镜类 AI 终端中,轻量化、成本、联网能力都是要综合考量的关键因素,强上 5G 模块不仅会大幅推高设备成本,同时也会影响设备的外观设计以及重量,从而影响佩戴体验乃至使用体验。


eSIM 和 RedCap 技术的融合,则是提供了一个目前看来最好的技术方案。RedCap 提供了稳定且低成本的 5G 连接,而 eSIM 则确保设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缝切换网络。这对于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进行计算的移动 AI 终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写在最后


AI 终端会是一个伪概念吗?显然不是。


首先必须要说,AI 消除、AI 通话摘要等 AI 功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体验。但也要坦诚讲,目前 AI 对各种终端的改变才刚刚开始,还谈不上真正改变设备体验,AI Pin、Rabbit R1 等 AI 原生终端也远未达到人们的期待。


但随着大模型的进步、产品层面的不断探索和尝试、用户的习惯养成,AI 终端将越来越逼近爆发的「临界点」。不过在此之前,是基础也是核心的连接能力,将是所有 AI 终端的一场「摸底大考」。


2024上半年,科技圈风起云涌。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机、AI PC、AI家电、AI搜索、AI电商……AI应用层出不穷;

Vision Pro开售并登陆中国市场,再掀XR空间计算浪潮;

HarmonyOS NEXT正式发布,移动OS生态生变;

汽车全面进入“下半场”,智能化成头等大事;

电商竞争日益剧烈,卷低价更卷服务;

出海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品牌迈上全球化征程;

……


7月流火,雷科技·年中回顾专题上线,总结科技产业2024上半年值得记录的品牌、技术和产品,记录过去、展望未来,敬请关注。

b50557a8d59a37f038b4571548d82bf9_aed217a7671d4a5ca686215f6db9dbc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