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成了电商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分水岭。前二十年行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粗放式的极速扩张;下一个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周期,行业必须走上高质量增长的新轨道。
来自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816亿元,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8%。在大盘持续增长的同时,电商行业全面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巨头“推倒篱笆”是一个标志,类似“二选一”这样的传统野蛮竞争手段彻底失效,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平台开始将目光放在经营生态上,不再将“低价”作为平台唯一的核心竞争力。
25年新年伊始,头部平台不约而同地围绕商家展开系列动作,更是体现出电商行业将延续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毫无疑问,商家权益和新质供给,势必会成为25年电商行业的核心战场。
电商平台的共谋:要让商家日子更好过一点
1月8日,拼多多宣布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由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担任委员会主任,统筹平台治理、招商、客服、技术、产品等团队,全面研究商家需求,收集商家反馈意见,优化商家经营体验,完善商家服务机制,持续提升商家满意度。
无独有偶,1月9日,淘宝天猫在商家服务大会上宣布,将建立电商行业内首个账号诚信体系,与商家共建健康电商生态;1月20日,淘天集团集中公布了“2025年12项惠商举措”,包括完善异常“仅退款”处置机制,加大异常行为拦截力度,全面治理“羊毛党”等措施。
保护商家权益势在必行,就连二线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出招,比如1月3日,抖音电商公布扶持商家新举措,包含“近百类目商品免佣”等九大举措。
就是说,电商平台均已纷纷表态:2025年要“宠”商家,要想方设法让商家日子更好过一点。
细究也不难发现,不同平台的扶持举措有些大同小异,而且往往是“虚虚实实”:有的举措是平台真实让利,让商家得到真实惠,有的措施则是平台本就应该做好的日常治理工作,还有的举措是平台提了一年又一年。24年,商家的生意是不是更好做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真正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点。为何在25年开年,电商平台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商家权益”了?
监管的声音不容忽视。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束为的讲话,就给电商行业的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场监管总局正督促各大电商平台整改“仅退款”和平台补贴、价格收费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下一步将从促进平台规则公平透明、降低平台内商户成本负担、净化直播电商行业生态等方面着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电商平台自身对高质量发展的刚性需求,拼多多的动作足以说明这一点。拼多多曾颇为偏激地坚持“用户第一”,甚至一度在行业掀起“宠用户”的潮流,然而从24年下半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开始,拼多多就已自发地将注意力倾斜到商家一
(拼多多“百亿减免”部分政策)
从坚持“用户第一”的天条,到探索“用户与商家利益的平衡”的准则,拼多多发展理念的变化,反映出的是电商行业对高质量发展的觉悟与追求。
不是为了争商家分蛋糕,而是要将蛋糕做大
电商平台“宠商家”,看上去是一种“争夺商家”的新思路。
传统竞争阶段,电商平台“争夺商家”不是靠“宠”,而是用类似“二选一”这样的措施来捆绑商家,平台与商家是利益博弈而不是共生关系:平台四面八方采买和搜刮流量再转卖给商家获利,平台拿多一点,商家势必会少赚一点,本质上这是分蛋糕的思维。在这个阶段,商家的声音自然会被有意或者无意忽视。
新的竞争阶段,电商平台必须要学会“吸引商家”。谁都无法垄断流量与资源,商家可在不同平台自由流动。平台要吸引商家,必须要真心实意“宠”商家,保护好商家的权益,给商家提供价值的同时,让商家有更好的体验。
这是由电商发展阶段决定的:电商行业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做好供给侧的文章。
在需求侧,电商行业的用户规模已接近极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6月28日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刨除一些没有电子钱包不会网购的用户(如青少年儿童),几乎所有网民都已成为网购用户。
2024年,拼多多推动“电商西进”,其实就是在竭尽全力帮助商家挖掘用户侧的最后增量。然而长期来看,如果不考虑出海业务,头部电商平台的用户大盘已很难再有变化。
但供给侧则大有可为。当前电商平台看似供给丰富甚至看上去有些过剩,然而却存在“多而不精”的问题,也就是缺少优质供给。
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缺少高端化品牌,比如“新国货”概念出现了许多年,但高端美妆市场依然被洋品牌牢牢把持;再比如我国生产了大部分手机且拥有诸多世界级品牌,但这个行业的利润却被苹果拿走了大头……
国产品牌高端化乏力不是孤例。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都被迫陷在低价竞争中不能自拔——这绝对不能甩锅给电商平台。在电商出现前,零售业还处于“信息差”的时代,市场竞争不充分,供给也并不丰富,在电商出现后,产业带商家急剧增长,供给量增长,但由于行业门槛低、商家竞争模式单一等,普遍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结果就是利润微薄,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研发、创新、服务、品牌上,很难高端化,甚至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比如许多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就是低质量竞争的缩影。
转折发生在24年,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都在反思“低价策略”的问题,在达成高质量发展共识的基础上探寻方法,其中电商平台与产业带商家就实现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中国经济要高质量增长,产业带必须要进行供给侧优化升级,实现这一点又必须依靠其中的优质商家“领头羊”们,拼多多们脚踏实地去“宠”优质商家,通过“百亿减免”、“新质供给”、“电商西进”等举措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比如拼多多在24年9月推出了新质商家扶持计划,投入100亿的资源包,优选具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质商家、新质品牌,进行产品、营销、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链路扶持。截至目前,拼多多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已先后深入上百个农产区、产业带,给新质商家、新质品牌创造了增量价值,其中惠东女鞋从停摆边缘完成逆袭,通过转型“勃肯鞋”重新焕发了产业生机;泉州纸尿裤涌现出国产“帮宝适”,完成从代工到品牌的转变;亳州花草茶从初级加工迈向“固体饮料”深加工阶段。
(惠东女鞋产业带吃到了“勃肯鞋”红利)
说到底,电商平台重视商家权益,扶持优质商家,支持新质供给,本质就是一种“做大蛋糕”而不是“分蛋糕”的思维:有的商家从产业白牌成为新质品牌,获得对应的品牌溢价;有的商家从低价值环节延伸到了高附加值环节,卖深加工产品获得的价值是原材料的数倍;有的商家从外贸依赖转型到内销与外贸双轮驱动,经营更有韧性;还有的商家在数据驱动下打造出百万级销量爆款单品,远超传统经营模式下数年的业绩……“做大蛋糕”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
道理很简单:只要商家的产品更好、服务更好、品牌更好,用户就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溢价。当商家赚到钱、赚更多钱后,才可能有钱去投入产品创新、技术研发,进而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形成这样的“正循环”后,电商行业也就不会再存在“劣币效应”,高质量发展就成了事实。
从“宠”用户到“宠”商家,电商掀起新战事
拼多多是出了名的“宠用户”。在电商行业发展不充分时,特别是在下沉市场用户被头部平台们忽视时,拼多多率先在行业探索“仅退款”、“百亿补贴”等“宠用户”的举措,在事实上推动了电商在中国的全面普及,让人们习惯了网购。
拼多多“宠用户”的种种举措,在今天的许多场景下依然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下沉市场用户可能不懂或者不善维权,在与商家出现利益纠纷时,平台理应站在“鸡蛋”而不是“墙”这一边,更倾斜用户权益保护才是合情合理的做法;再比如在推动农产品上行时,对不适合回寄和二次销售的生鲜产品来说,在合理的管控措施下,“仅退款”确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售后制度。
不过从2024年至今,拼多多却在旗帜鲜明地在持续加大商家端投入,引领新一轮“宠商家”的趋势。是不是拼多多打算“不宠用户”了?非也。事实上,对平台来说,商家与用户并非二选一或者孰轻孰重的关系,两者的权益,平台都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
还有,“宠商家”的关键一点在于,倾听商家。“我给你我想给你的”,不是宠;“你需要什么,我竭尽所能满足”才是宠。我看到拼多多“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将“全面研究商家需求,收集商家反馈意见”放在所有动作前,先倾听商家声音,再去决定做什么,无疑是“宠商家”的正确姿势。
深层次来看,拼多多“宠商家”的种种举措既在响应政策的号召,也在顺应时代的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如今平台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必须要深入思考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鼓励电商平台、经营者、配套服务商等各类数字贸易的主体做大做强,加快打造品牌。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中,零售流通业就一直承担着两大使命:促进消费、引导生产。电商平台叠加互联网、大数据、AI、IoT等技术,理论上可以更好地履行这两大使命:
一方面,电商平台可聚集更大规模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创造无与伦比的购物体验,激活未曾满足或发掘的需求,培养或者改变人们的生活购物习惯,实现“促进消费”。拼多多开创的“社交拼团”、“货找人”等消费模式无疑是这一点的有力佐证。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可基于消费大数据的需求洞察能力、消费者连接能力、物流等流通资源整合能力、智能制造等技术应用聚集能力,实现“引导生产”,甚至实现C2M定制生产,D2C直连消费者等新型零售与生产模式,这正是拼多多“新质供给”、“电商西进”等计划的核心价值。
这样看来,电商平台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有机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拼多多引领的“宠商家”潮流,也将有望成为25年甚至更长周期内电商行业的主旋律。当头部平台都重视商家权益、重视优质供给时,电商的价值也将会从卖货的渠道,升级成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乃至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一大驱动器。